首屆廣東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11月21日在東莞市厚街鎮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閉幕。
作為專業類博覽會,智博會吸引了1200多家智能裝備企業攜各類工業機器人亮相,開展4天,前來逛展的采購商絡繹不絕。據智博會組委會統計,僅展會首日,專業觀展人數就超過了3.5萬人,10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更是創下了全國同類展會規模的首位。
是什么吸引企業紛至沓來?作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先行城市,一切還要從“世界工廠”東莞率先掀起的“機器換人”風潮說起。
不少企業展出縮微版“無人工廠”
東莞市瑞必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手機及筆記本電腦觸摸屏蓋板玻璃研發與生產于一體的專業企業,也是東莞首家擁有“無人工廠”的企業。作為華為、LG、SONY、小米、聯想、OPPO、魅族、比亞迪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的供應商,該公司今年預計營收可達5億元。2012年實施“機器換人”后,瑞必達的業績每年增幅超過80%。
在智博會展館內,記者發現不少企業都展出了縮微版的“智能工廠”“無人工廠”。在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展位前,一條自動化無人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傳送帶上的機器人,來回奔忙于分列兩側的4臺數控機床之間,先從一臺機床里取出經過加工的手機配件,依序送往下一臺機床,待工件處理完畢再取出送至下一工序,如此循環往復、靈活穿梭,動作嫻熟得儼然一名“不怕臟不會累”的產業工人。
“這是我們加工中心自動化生產線的模擬展示,這套‘無人工廠’生產線可以省下不少人力。”大連機床銷售經理單亦文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每臺機床作業至少需要1名工人,傳遞工件需要1名工人,傳統生產線上這樣一道工序至少需要5名工人才能完成;現在只需一臺機器人就能搞掂,而且它還能24小時持續工作,裝配速度更快,精準度更高。”單亦文說,這是很多企業選擇“機器換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東莞市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勁勝精密”)總經理王建也告訴記者,從人工的角度,“機器換人”兩年時間完全可以收回成本。實施“機器換人”后,產品的不良率可以從30%降到20%,產品開發周期縮短30%,“如果把這些都算進去,就不需要兩年”。
市場需求推動“機器換人”
傳統人口紅利愈發式微,工人平均工資不斷上浮,依靠“機器換人”全面升級生產流程,改變用工結構,已成為諸多企業的必然之選。
“智博會之所以這么火,參展企業之所以這么熱衷,其實都是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市場需求。”智博會承辦方、香港訊通展覽控股有限公司負責人鄭國禮告訴記者。
作為傳統制造重鎮,東莞制造業規模龐大。據了解,東莞現有工業企業4萬多家,形成了涉及38個行業大類和6萬多種產品的制造業體系,發展機器人產業擁有很強的市場支撐。東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如果每家企業換一臺智能裝備,就有4萬多臺的龐大市場需求。”
為了引導企業就地轉型,2014年以來,東莞相繼出臺《東莞市關于加快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東莞市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2014—2016)》和《東莞市“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多項扶持政策,將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推廣機器人應用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工作之一。產業發展趨勢和政策紅利驅使之下,“機器換人”蔚然成風。
據統計,自2014年9月至今年10月,東莞申請“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的項目共678個,總投資達55.39億元,新增儀器設備22576臺。在高端智能裝備領域的工業機器人,目前在東莞的市場應用已達到約2000臺。
產品供應商向制造業服務商轉變
“起初是政府引導我們進行自動化改造,之后是我們自己主動創新。‘機器換人’不僅降低了產品成本,還有效降低了能耗,成為我們自主創新的推動力。”廣東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已申請了600多項專利,實施“機器換人”后人均成本下降了39%,單位產品的能耗也在持續下降。
同唯美陶瓷一樣,勁勝精密也在“機器換人”的智能化升級中實現了自身的轉型。
據介紹,勁勝精密目前同時擁有19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正在申請的專利,其中包括8項發明專利。而勁勝精密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在今年也被列為國家46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之一。“作為示范點,我們有機會參與到行業標準的制定中,在自己完成技改的同時,還可以為同行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幫東莞的企業做智能化改造。”王建稱,勁勝精密未來要做的,是由單純的產品供應商向制造業服務提供商轉變。
而在東莞市的規劃中,2016—2020年,該市相關優勢產業和傳統產業“機器換人”應用項目爭取完成2000—2500個,帶動該市一半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動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從全省層面看,省政府今年初印發的《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也提出,至2017年末,力爭3年累計引導2萬家、超過5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
無論對于致力推動“機器換人”的智能裝備企業,還是希望為制造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和服務的企業而言,春天似乎已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