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學習借鑒德國工業4.0的過程,不僅需要“求其形”,更要“得其神”。
中國制造業尚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補齊自動化和信息化的短板,有一批傳統行業企業需要加快技術改造提升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此次活動的舉辦及試點項目的落地將會為中國的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一種可操作的模式。
嚴細為要 質量為先
《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在兩國政府的支持與推動下,已經成為中德產業界之間相互交流與合作的紐帶與橋梁。圍繞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德國工業4.0的項目試點,中德兩國的專家、企業家和相關領導齊聚常熟交流經驗,共謀良策,推動實施,必將為中德兩國的產業乃至兩國的關系增添新的動力和活力。
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德國工業4.0需要學習借鑒,但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因為兩國的工業發展處在不同階段,又有不同特點。因此,中國企業學習借鑒德國工業4.0的過程,不僅需要“求其形”,更要“得其神”。
我國要在深入貫徹《中國制造2025》的同時,將德國企業實施工業4.0的行動當作鏡子,對照借鑒學習,不僅重視硬件,而且重視軟件,不斷提高自身水平與素質。一是嚴細為要。學習德國企業員工嚴謹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每一個作業步驟的態度,把問題與疏漏消滅在細節中。二是質量為先。德國工業4.0的制定與實施,都是以一流的質量和可靠性為前提,在《中國制造2025》貫徹過程中,必須堅持打好質量基礎。三是誠信為重。不論企業大小,要有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的抱負,培育守法合規、誠實守信的企業文化,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四是人才為本。借鑒德國在職業教育方面的先進經驗,努力讓崇尚一技之長、不僅憑學歷更要靠能力的理念成為社會風尚,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高水平的職業教育與專業技術人才支撐。
民企成重要參與者
民營企業將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參與主體之一。在非國家壟斷的行業中,民營企業通常存在著競爭優勢,盡管這種競爭非常殘酷,在市場發展中優勝劣汰將不斷洗牌民營企業。因此,只有經過沉淀、競爭力強、產品優質的企業,最終才能具備《中國制造2025》的底蘊。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完全體現,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環境有待改善,創新活力有待進一步釋放,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在《中國制造2025》的工業4.0道路上,民營企業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力量,不會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與歐洲先進工業的高效融合,智能化、綠色化的中國制造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德國工業4.0中國首家試點項目”已啟動。選擇中國的民營企業隆力奇,目前,隆力奇已在全球成立八大研發機構。在智能化的發展上,隆力奇斥資6億元建造了目前國際一流、國內最先進的 “智能化新工廠”。這些長期積累的基礎已經為成為德國工業4.0中國試點做好了全面的準備。